在阅读此文之前,诚邀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既便于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与分享,也能为您带来与众不同的参与感。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。
在他去世前的几个月,他提出了一份极为重要的建议书。这份文件为我国未来十年的核武器试验提供了明确的指导,帮助我国在核武器研究的起步阶段抢得了先机,并为我国核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他因重病不得不暂时离开自己深深热爱的工作岗位,进入医院治疗。在病榻前,他平静地对家人和同事说:“我知道会有这一天的来临,只是没想到它来得如此之快。”这句话透露出他对命运的淡然与豁达。
展开剩余82%在临终时,他留下了一句令人感动的遗言:“死而无憾。如果我能重生,我依旧会选择中国,选择投身于核事业。”这份坚定的信念,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对事业的无限热爱。
这位对生死看淡、一心为国的英雄人物,便是我国“两弹一星”功勋核物理学家——邓稼先。回顾我国45次核试验的历史,邓稼先参与了其中的32次,且有15次亲自前往现场指挥。由于长时间暴露在核辐射下,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体内出血不止,鲜血无法止住,甚至在与朋友杨振宁合影时,嘴角依然留有血迹。
今天,让我们共同回顾邓稼先那短暂却极其传奇的一生,了解这位无声的英雄——这位真正的“两弹元勋”。
邓稼先生于1924年6月,出生在安徽省白麟坂,年幼时随家人迁至北平(今北京)。1937年冬季,北平沦陷,日军的侵略让中国百姓饱受屈辱。当时,北京的北大、清华等大学因战乱南迁,邓稼先的父亲,北大和清华的教授邓以蛰,因肺病咳血,暂时未能离开北平。
北平被占领后,日军强迫居民参与庆祝游行,极大地激怒了中国民众。虽然大多数人敢怒却不敢言,然而,民族仇恨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愈加深植。
1938年冬季,14岁的邓稼先正在北平的志成中学读高三。一天,学校再次被迫参与日本军方的庆祝游行,还强发每个学生一面日本的小旗。邓稼先心中怒火中烧,他忍不住将那面小旗撕得粉碎,狠狠地踩在了地上。虽然当时没有暴露,但这一行为却成了邓稼先心中的不堪回忆。
事情最终引起了校长的关注,校长提议尽快安排邓稼先离开北平,免得事情扩散,带来更大的麻烦。无奈之下,邓以蛰安排邓稼先与大姐邓仲先一起经香港、越南转道昆明,去继续学业。
邓稼先在昆明的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完成了高中学业,1941年顺利毕业。随后,他考入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学习。西南联大是由当时南迁的清华、北大和南开的精英教授组成,成为了国内最高学府之一。
邓稼先在西南联大接受了郑华炽教授的指导,郑教授与吴大猷合作的拉曼效应研究曾得到波尔的高度评价。而杨振宁,这位日后与邓稼先结下深厚友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,也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,并多次在学术上给予邓稼先帮助。
1946年,邓稼先大学毕业后回到北平,成为北大物理系的助教。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,邓稼先逐渐意识到未来中国将会经历剧变,心中燃起了建设新中国的梦想。
1948年秋,邓稼先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,专攻核物理学。他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,刻苦钻研,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顺利修满学分,获得了博士学位,年仅26岁。他被同学和教授称为“娃娃博士”。
在此后的选择上,邓稼先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去英国深造的机会,选择返回祖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。他带着少量的个人物品与大量的学术书籍,和100多名中国留学生一同搭乘船返回中国。
回国后,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,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,并与核科学的先驱者王淦昌、彭桓武等人并肩合作,开展了多项关键性的研究。
1956年,邓稼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,并开始积极参与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工作。1958年,他被调任为原子能研究所的重要研究人员,为我国核武器的理论设计贡献了大量心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